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七零之炮灰一家的幸福生活 第61节 (第3/3页)
熏哑嗓子的周海才如同久旱之后的甘霖一样,站出来说,自己已经转移了一半的库存。 当即,厂长就万分激动的拍着他的肩膀,就差明着说他要受到重用了。省报也来了记者,抓拍了几张照片,把周海塑造成了救火英雄。 第二天,周海强撑着拒绝了厂里要他在医院静养的提议,非要回厂里工作。更是收获了无数赞誉。 等到下班时分,天边烧起云来,月色的残影在空中浅浅淡淡。 乐妙妙眯着眼睛,看见人群中周海镇定中夹杂着的春风得意。 她笑了起来。 她就说,她的运气不会总是那么差的。 ****** 开了春,又到了万物复苏的时候,乐宛盘点了手里的东西,觉得自己去年已经超额完成了太多任务。今年显然是要在平稳之中求发展。 怎么个发展呢? 印刷厂现在有了铸字车间,吴元也终于实现了自己一直以来的畅想,把《梧市早报》做成了一天一发。因为他招的人多,培养记者的理念也是受乐宛熏陶,所以报纸走上正轨的速度很快。 因为一天一发,最近很多记者已经扩大了范围,有些都已经往省城跑了。就比如前段时间省城出了个救火英雄,《梧市早报》的记者就也连夜跑去现场,虽然比省报晚了一点,但还是拍到了火场的样子,回来发了一篇报道。 报纸方面的活计也只剩下做校对和审核,对乐宛来说总有些单调。 单调之余,乐宛准备做点别的。 梧市的出版社既然是个扶不起来的,那就不扶了。 乐宛在印刷厂可以满足当一个校对处主任,在报社可以满足当个审核,但出版社,她可是准备自己当一把手的。就算不是一把手,那也得是能篡权的二把手。 只是现在,课本轮不上小出版社,翻译外国文献又容易触雷,做个教辅吧,这年头连学校教课的都是跟求着学生读书一样,哪里有心情搞什么教辅。至于那些样板东西,乐宛觉得自己还是算了。她不了解也知道自己弄不来。 思来想去,乐宛决定了,从基层入手。 只要她不脱离群众,总能弄出来符合要求的书籍。 想明白这些,乐宛就提了两瓶酒去找吴元了。 她想好了,刚上来把出版社挂在报社下面才保险,要是自己平白无故说要办出版社,怕是手续上都跟不下来。 吴元是个老光棍,就住在宿舍里,他爸妈都没了,家里只他一个。端的是个孤家寡人。 听闻乐宛要办出版社,他上来就不是很赞同:“咱们是自己人,我就有啥说啥了。” “这个时机就不太好,现在都知道搞文字的难做。我每天光是想报社这点东西都觉得脑子要炸了。你做个出版社,好点的呢,就是选题做好了,但是出不来合适的书,拖着给拖黄了。差点的呢,就是你选题没做好,那都走不到你找人写书那一步,直接出版社都没了。” 乐宛给他倒杯酒:“你也是做文字工作的,应该懂得我那点想法吧。你喜欢跑新闻做报道,我就喜欢做出版,把一个人脑子里的知识和经验交托书面,让千万人看见。难肯定是难,但你放心。我肯定不会办糟的。” “我打算先从基层出发,出一些实操类的书籍,搭着你的报纸做。你不是期期都有先进人物吗?咱们就把先进人物的报道和事迹写上,然后再加上一些跟他们职业相关的部分。先出上一个系列,一本能写个三五个。怎么样?” 吴元有点无奈:“那你要这样说,应该是可以的。咱们就试试,但做完这个选题,你后面做什么呢?” 乐宛颇有点过一天算一天的架势:“那都是明年的事了。” 吴元:“明年?你今年是准备出多少本啊?” 乐宛:“先出,看看反响。好了再说。再者你这个出版社的手续跑下来不得两三个月?” 可不就是两三个月,吴元答应了之后连着一个多月都没见人影。